《爱与痛的边缘》读后感
* p* V* ~% l6 w9 j+ [, n5 f 因为有爱,才会感觉到痛;因为刻骨的疼痛,才会产生更强烈的爱。生活在这个时代,生活在这个国家,写作对我来说,首要的意义便是凸显真实。我让我的文字如同火山熔岩一样喷涌而出。我愿意做一把粗陋的匕首,只要刀刃上的光芒能够让黑暗产生一丝畏惧。
' X: L6 u9 J9 s
; ?. w% \ B X# C2 Z: V 5 }+ a: b$ p- Y Y* Y, u
2 H0 L9 K# I! x5 |3 x4 |1 i3 T
最近喜欢上读余杰的文章,喜欢他的语言风格,喜欢他的桀骜不驯,更喜欢他思想里闪现的思考的火花。现在的社会,读书的人少,思考的人更少。最悲惨的则是在这仅有的一些所谓的读书人当中,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屈指可数。“写书的人写书是为了让很多虔诚的读者们不再思考”,不思考的人是可怕的,不思考的民族更加可怕。然而我又是其不思考者中的一员,做着痛常人一样的“无意义”的事。周围的人是这样,社会是这样,自己早已圆滑的融入到社会当中,要不,就会被看成异类,被周围的人(包括朋友,同学,亲人)所不容。如果不思考在社会当中成为一种风气,一种共识,那么思考者便成了揭露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,不被众人所接受。
$ o, C# p4 T Y' i- _5 t5 K: L9 @! }* L4 |; \" z4 }
0 Z) m$ a2 g# r. [! f/ P$ ?) j& Z7 r
我宿舍的同学海深,经常会讽刺我“余杰是我高中看的书,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拿出来看!”弦外之音颇浓,可我不会因为他的嘲笑放弃自己成为余杰的拜读者,也许我读的书很少,甚至可以说少的可怜,但读的书多不一定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,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否产生共鸣,并引起自己内心的深度思考。先前我曾试着读中国的四大名著,因为总觉的一个大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,怎么配称为大学生!但是我尝试以后,觉得很难,因为那不是我的爱好,我只会觉得读那些深奥难懂的书是一种煎熬,也许我现在的审美达不到读大家的作品。但知道这一点,我便不会逼着自己去读,不会像“大色”那样捧着一本发霉的不知哪里弄来的《三国演义》看上几个月(注,是因为他的电脑坏了,没事可干,所一给自己找点事做。但我觉得那也太委屈自己了)。. ~% y( N8 Z$ t
7 _7 d. n# ~& ^+ x+ l$ p" d1 ~ # q2 Z4 ?# p: {6 A( ^
. r' k% t/ ~7 ^, @这本书应该是我读的余杰的第四本书,其中没有深奥难懂的错词,也没有玩弄的文字游戏,多的是作者的思想的流露。也许因为他的年青,也许因为他的北大出身,让我喜欢上他的书,但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迪。《爱与痛的边缘》记录的是余杰的所思所想,道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社会现状、人生哲理。《乾隆为何下江南》写的是对现在影视的揭露与批判,现在想来,自己从未思考过这些所谓的错误观念,然而现今生活当中无处不是充斥着这些歪曲思想的“文化垃圾”,不知不觉自己便成为琪俘虏,跟着他的指挥棒转个不停。书中提到了专制,以沙俄统治时期的苏联为例,让我对生活在沙俄统治黑暗时期的人民以同情的时候,不得不想到自我本身,想到现在所生存的过度!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时代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复存在,然而现实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令人发着的真实“故事”,书中提到的记者讲述的两个“故事”真切地反映了现存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丑恶的灵魂。 \6 X. Q8 a7 w/ T* O+ \
6 r7 m7 i7 n1 I# k
6 z. \/ G3 K/ j) X
4 X* f7 L- B$ T% h读到这些,让我反思了很多存在于周围的令人不悦的事实,现状。然而,想归想,这些只能看作是完美当中的瑕疵,决不能要求有多苛刻,啊Q一点,自己的事情都没解决还想那么多无谓的事情干嘛!唉,回归现实,先想想自己的事情吧,那些事情总有其他人来解决。汗!!是不是有点对整个社会不负责任?现在直觉得自己在伟人面前那么的渺小,那么的自利,但我不会走伟人的道路,自己不过是整个社会当中不起眼的个体而已,走好自己的路便是对我们社会最大的贡献。这样想来,轻松多了——
/ w: G3 W( \% v! x6 J9 X- m- _. d4 y, E7 @6 p9 z
3 L- Z; {: h6 E" G
" n: U' \0 \% f4 V走好自己的路,才是现在我的重点,其它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认可与成功的基础上。
; q+ U2 I8 `% k+ u U' n
3 d! b7 R) ~' k 汪雯雯4 v. K- h, S D2 Q% z' b9 a* f
( |' A* x& r. H: Y* m7 C
1 G3 X" ]4 b1 Y3 T7 M$ B$ c5 o9 o i |